篆書/無諍三昧 篆書/清遠閑放 篆書/收拾雲煙幸有山




       毛筆,是中國文化孕育出的一種藝術和工藝的結晶,是歷史中的文化傳奇。關於毛筆的起源,至今人們仍流傳著漢朝大將軍蒙恬製作毛筆的故事,但是近代研究物志的學者認爲,早在西元前1600-1066年左右,毛筆就在民間出現了。根據出土的文物和有關的歷史記載,在新石器時代彩陶1上的一些花紋中有毛筆劃出的筆鋒2,這或許說明了新石器時代,已經出現了毛筆。

       最初的毛筆是用來塗描甲骨文筆劃的,換一句話説,在中國書寫歷史上,硬筆和軟筆是同時出現的,只是毛筆先起到輔助的作用。在商代的一些甲骨文殘片上,有的文字是直接寫出來,這些筆劃圓潤的文字是用毛筆書寫的。在商代的甲骨文中,就有像形文字是一手握筆的樣子,這就是後來的"聿"字,即"筆"3字的前身。真正將毛筆作爲書寫工具是與使用簡牘和錦帛分上開的。

       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是戰國時代的毛筆4,一只是在湖南省長沙市的左家公山的戰國楚墓中發現的,另一只是在河南省信陽長臺山戰國的楚墓中發現的。當時的毛筆制做方法是將筆管的一頭分成幾片,筆毫夾在它的中間,然後用細線纏住,再在筆管的外面塗上一層漆。

       秦代的毛筆與戰國時代的毛筆相比,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進。秦代制作毛筆是將筆管的一頭挖空,然後將筆毫放在挖空的筆腔中,再用膠粘牢。1957年在湖北省的一座秦墓中出土了三支竹管毛筆。

       漢代的毛筆與秦代的毛筆相比,筆管主要是由竹子做成的,筆桿直而均勻,与筆毫相反的另一端削成尖狀。據說尖狀的筆管是為了便於插在頭髮或頭冠上,有的筆管上刻有使用者的吊字,如1972年在甘肅省的兩座漢墓中就出土了兩支這樣的毛筆。當時的筆毫上僅于兔毛,鹿毛、羊毛甚至狼毛都被使用。筆毫的制做亦開始採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上同硬度的筆毛,這樣使筆毫書寫起來剛柔相濟,使書寫者盡可能地發揮出書法和繪畫的水平。蒙恬造筆就是這一類。

        晉代以後,毛筆的筆管上再是尖形狀,並且筆管也短了許多。

        唐代是我國制筆技術的黃金時代5,同時也是我國書法藝術的鼎盛時期。這時的毛筆以安徽省宣城的“宣筆”最有吊,其中的“鼠須筆”和“雞距筆”等都以筆毫上僅有很好的軔度而又保持均勻有緻的形狀,被稱譽為上品,就當時制筆技術而言,毛筆已經適合上同風格的書法要求了。

        宋代以後,制筆工藝更為精良產地已遍及江南一帶,當時以浙江省湖州所產的“湖筆”享譽遐邇,一直到明、清時代,那裏也都是制筆的中心。

       在現代社會,毛筆上僅是書寫工具,也是藝術品,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。現代人在使用電腦的同時,學習書法和繪畫多有修身養性,在中國抑或東方的文化中熏陶自己的目的。毛筆在今天深深地包含了文化的象徵意義。






毛筆的歷史 毛筆的構造 毛筆的藝術 毛筆的價值


回到首頁